当前位置:荆州民俗

马山民歌

发布时间:2020-04-03 16:04

来源: 荆州市人民政府网

字体大小:

  曾经出土稀世文物越王勾践剑的荆州区马山镇,素以民歌之乡著称。这里悠久的历史、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歌风格,被誉为荆州民歌的摇篮,在整个湖北民歌音乐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马山民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流传久远,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楚地的“扬歌”、“田歌”。战国楚襄王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后,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的记载。

    马山民歌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味。其旋律流畅动听,节奏鲜活明快,歌词凝炼精辞,通俗易学上口。它奇特的五句成歌、句尾点题的唱词结构,是荆楚文化的一块瑰宝。“喇叭调”、“伙计调”、“ 嘚嘚调”、“叮口当调”、“哦嗬调”五大调和五句子歌更是闻名遐迩,久唱不衰,在民间广为流传。马山民歌内容涵盖历史朝代故事、生产生活知识、四季花鸟虫鱼、婚丧习俗礼仪、节日玩灯贺彩等各个方面。种类有田歌、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数十种。田歌中的“五句子歌”在马山民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五句子歌”又有“喊五句”、“赶五句”、“ 穿五句”之分,曲体结构差别较大,基本旋律大同小异。

    建国以前,马山民歌处于自发状态之中,这一时期唱马山民歌的代表人物有王圣炳、蔡迪凤、廖传发等人。1955年初,湖北省文化局社文处组织文艺界知名人士张敬安、沙莱等12人来马山蹲点,采集马山民歌,搜集整理50余首。同年10月,马山民歌队参加全县民歌会演大会,歌手云集,盛况空前。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马山民歌曾有部分作品作为我国优秀民歌精品被武汉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出口到西欧和东南亚国家。时之中小学校列为音乐教材,男女老少均以习唱为乐。全国民歌集《红旗歌谣》卷首诗《歌唱毛泽东》即是马山一带民歌。1957年马山民歌手王兆珍等人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唱“喇叭调”、“ 嘚嘚调”,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1960年国家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歌》正式刊载了马山民歌五大调。2003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马山拍摄的专题片《楚歌今昔》在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向海内外观众介绍了荆州马山民歌。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马山民歌,荆州区文化部门与荆州市艺术研究所合作,组建了马山民歌抢救保护机构,聘请专家、学者参与马山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现已将搜集到的马山民歌原唱录音制成光盘,对曲谱及相关资料集中建档保存,并编辑出版了马山民歌专集(江陵民歌分册)。

    除收集整理外,荆州区还对传统的马山民歌进行了改编和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出了以民间歌舞《车水锣鼓》、《火烧粑》、《凤鼓齐鸣》、《开秧门》、《夜渔》、《山歌唱出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马山民歌,使马山民歌更具时代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马山镇也以马山小学为试点,发动学生搜集了32首马山民歌歌词,将马山民歌编辑成《家乡民歌》乡土音乐教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在全镇各学校推广使用,让学生们“口唱家乡歌、心想家乡事”。并请市、区民歌专家为学生上课,还要求学生寒假期间每人必须学会唱5首以上马山民歌,反响良好。

    在此基础上,2005年6月,荆州区与荆州市艺术研究所合作,启动了申报马山民歌为湖北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工作。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马山民歌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议名单,在网上予以公示。目前,荆州区正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完善相关档案材料,力争2007年度马山民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获得成功,让马山民歌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珍重放异彩,并更加璀璨繁荣,世代相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