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荆州民俗

鼓盆歌

发布时间:2020-04-03 16:04

来源: 荆州市人民政府网

字体大小:

   鼓盆歌是在丧事中演唱、为丧礼的内容之一,现代俗称“丧鼓”。鼓盆歌,古代亦称“鼓缶、击缶”。鼓盆歌的起源可以元溯到《诗经》和《周易》的记载。“鼓盆·击缶”以娱乐内容和丧礼习俗的共存持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战国时期成为华夏民族音乐表现形式的三大类别之一。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歌走向丧礼。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到唐代之后,“鼓盆、击缶”的娱乐成分逐步减少,到宋代出现“鼓盆之戚”的说法。

    沙市的鼓盆歌作为民间丧事礼俗,经历了夏商周形成期,战国之后千年的发展兴盛期,到宋代已成为习俗而流传至今。现今主要分布于荆州市沙市区及其周边地区。

    沙市鼓盆歌在千百年历史中,从形成到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形式上,打击的乐器由最早的缶到木盆,再到木盆上架鼓,最后定型为单一的鼓。沙市城区的艺人现在仍保持着原生态坐唱不表演的格局。在荆沙周边地域,已出现了边唱边跳的形式,乐器也增加了锣和钹。

    鼓盆歌的曲目内容丰富多彩,尉为壮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演义、市井习俗、风花雪月、幽默笑话、民间丑态、人生疾苦等无所不包。演唱时间应丧主要求,少则两三天,多则十天半月,严格规定同一唱段不能重复,因而艺人必须死记硬背,多多益善。

    现已发现曲目多达500多篇,大多数为艺人手抄本,可谓“案积如山”。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些篇目无论从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都非常珍贵。如帝王将相,从五帝到民国,几乎所有帝王在鼓盆歌中都有涉及。艺人创作的一些曲目经不断演出、完善,语言生动而富于感情,鲜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已成为可以发表流传的文学作品。

    沙市鼓盆歌的唱腔是以沙市地方语言为基础,本地人极易上口。“鼓”是沙市鼓盆歌中唯一的伴奏乐器,击鼓者双手持鼓槌,左手为“板”,右手为“敲”、“扎”,击鼓面的中部、侧部、边部,鼓槌有沉、浮、立、斜、平之分,构成了鼓声的丰富性特征。鼓的节奏总是在唱腔的上、下句结束前,悖于音乐拍的常理,出现强拍无重音的独特性特征。

    鼓盆歌是荆楚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形式简单,不受地域环境之限,扎根楚文化的沃土,深受群众欢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